10.30.2008

> < Halloween Special

Special thanks to my friend, Johnny

10.28.2008

MY COLLECTION OF INTERESTING PEOPLE:Karissa Muse

留意本地爵士樂壇的朋友, 想必對KARISSA 這個名字不會陌生, 而她寫的文字亦多次出現於草草不恭內.


最早接觸的樂器是小提琴. 奏的例如是BACH 等古典樂曲...., 拉了也怕有五或六年吧.

唸中學時, 受友人影響便拿起民歌結他. 不過, 那時候, 並沒有很認真地去學習這件樂器.

當時,BFBS 電台, 廣播節目給我帶來很多新資訊. 還有, 我開始訂閱"號外"; "電影雙週"等. 那時的我, 也會聽NEW WAVE音樂.

不多久, 認識了打BAND 的朋友. 我可以把自己關起來, 埋首於聽著唱片執歌(HOMEMADE TRANSCRIPTION), 彈一下子便是一整天!!

喜歡聽的有VAN HALEN; ....GENESIS; FRANK ZAPPA, 都算不上是什麼JAZZ SOUND, 直至....接觸到當時CHICK COREA的音樂, 我發覺自己開始慢慢地向爵士樂靠近!!

接下去....我跑到美國唸大學, 課餘時間我總共聽了超過1,000張爵士唱片; 鑽研過爵士樂發展史; 參與過不計其數的爵士樂演出之幕後義工; 亦因此結識了不少爵士樂手, 還有跟他們做訪問的機會....

其中印象深刻的一次: 已故JOE PASS在酒店房間中傳授他的"ALL THE THINGS YOU ARE". 但我並沒有學到很多, 因為自己的技巧底子不紥實. 我也認識LARRY CORYELL, 而且跟他上了我人生第一堂結他課!

回港之後, 我到處找人引証實踐自己所懂得的, 所以常待於六四吧內通宵彈奏. 有時候, 改變一下自己的彈奏思維, 竟帶來明顯進步.

如果有人問我, 有那一個音階最能營造出典型JAZZ SOUND, 我會答是CHROMATIC SCALE.

又....如果沒有那些像"號外","電影雙週"等擴展我視野的事物, 我個人的音樂史便要改寫.

10.22.2008

"STEVEN 十月份樂評"讀畢回應

有一部自己很喜愛看的電影叫CROSSROADS, 當中就有STEVE VAI以演員身份出現.

影片進入高潮時, 少年主角跟STEVE作結他上之生死較量, 也是一場正邪對決. 結果是少年憑著一段古典風結他SOLOSTEVE收拾得乾淨!!

那段音樂原為真實生活中的STEVE所寫, TITLE 喚做"EUGENE'S TRICK BAG". 當年有位叫志偉的朋友給了我該樂譜, 彈過之後現已忘掉?!

10.20.2008

STEVEN 十月份樂評

Steve vai (sound theories vol 1&2)
一張雙cd的live 演奏專輯 首度與荷蘭皇家交響樂團合作 華麗與搖滾的結合
充滿實驗的melody與編曲 段落之間層次張力大 猶如一齣音樂劇


Disc1
Kill the guy with the ball-
非常有趣的開頭 由steve帶頭做一些非常半音階的melody 接著strings對應加入 brass/ winds 隨後加入 音階雖不協調 卻有一種奇妙的和聲 可惜mixing太亂
The murder prologue- 雖然只是一個小段落 但strings加 steve的solo華麗而大器
Gentle ways-
以guitar fingering進歌 旋律有點sad 但還是很柔美 加上strings的襯托 讓歌多了華麗感 間奏steve 更試圖用guitar去做有點像古箏的音
Salamanders in the sun- 猶如童話故事般的編曲 轉調的安排巧妙而順暢
For the love of god-
full big band的編曲 讓melody增加一種壯烈感 但個人覺得steve後段的free solo有點亂

Disc 2 為較實驗性的東西 比較以管弦樂為主 guitar色彩較少 有趣的是steve竟然沒有彈 裏面的guitar是別的吉他手彈的 但缺點是旋律性較少 而且編曲色彩很像 容易聽覺疲乏 個人是有點聽不懂

10.16.2008

> < 原來媽媽....

原來媽媽也知道有關馮兩努的故事, 如他名字的由來等等; 她還問我是否讀過不少他所寫的書, 答案是"是".

10.14.2008

> < 收集"人屋樹心理分析繪畫" PART 2

一位名叫Joan的學生送給我一大疊人屋樹心理分析繪畫, 原來她找了認識的人作畫. 那些畫剛好放滿了一整本資料冊, 多謝晒!

10.10.2008

Home for the sticks




Another Design-It-Yourself item with some help from Aska....

> < A guest performance

10.07.2008

> < 大輝(TAI FAI)'s SHOW TIME: MIND OVER MATTER PROJECT

Tai Fai is presenting my MOM PROJECT....

Pls see also the MOM PROJECT(Sep 08)

ERIC 十月份影評

保持通話

「保持通話」是改篇自美國電影「駁命來電」看過「保持通話」後,第一個感覺是劇本很札實,腦內出現當日上編劇班時老師所說的話。

老師當日談到如何從基本的結構開始,如何緊扣著一幕跟一幕,如何令劇力上升等等,在於這部電影裡可容易地看出,並不是說它是無懈可擊,而是基本功十分出色。當日老師教導我們如何從基本做起,勸誡我們從最簡單的開始,不要一開始便想著寫一個高難度的,因為基本功是很重要。

這部電影創新在利用電話來接駁每一幕,但電影其實是基本的警匪電影格局,創新的地方是有,不多但效果顯著,而劇本更是嚴緊。之後我看過美國的版本,比起香港的版本更見功力。

這正是一個原因,何以很多香港人都喜歡美國電影,雖然它們創意不多,但落點準確,而且基本功札實,所以它們的作品有一定的保證,雖然沒有多大的驚喜。相反,近年香港電影創新的很多,但創新的又未必令人接受,而札實的電影,又因為人才流失,而未能維持,結果變成今日的狀況。

「保持通話」是一部札實的電影,完全是因為劇本,但劇本是外國人的,本地的人才去了哪裡呢?
「保持通話」是一部港產的電影,但本地的女主角和奸角去了哪裡呢?
如果「保持通話」真的是港產電影,何以製作公司大多是內地的公司?

無論如何都要多謝陳木勝導演,如果沒有他,我們連這一點點的本地感也會失去。

10.05.2008

Cooloo's book review :STUNTOLOGY

十月份書評

This is a dangerous book with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pages by Sam Bartlett, packed with lots of long forgotten related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 seldom heard of stuffs that the most of them are real mean hardcore humor so you really don't want to try it on friends except enemies in a comic strip fashsion.

10.03.2008

> < FUN WITH THIMBLE

THANK YOU FOR WATCHING

10.01.2008

大小不分

一直把我困惑著的問號終於有了破解.

當年安蕂小姐告訴我有關小野麗莎這位歌手時, 問號即時誕生, 然而, 錯的在自己, 我本應一早就向他人作出請教.

小野麗莎的名字譯寫為Ono Lisa, 使我立刻聯想到對眾多人來說都不會陌生的大野洋子. 但是, 怎麼....名字中的大野寫出來竟同樣都是Ono! 無知的我還以為日本人的大野等同於小野!

這之後, 我問起Zita來, 答案卻令我呆了一陣子: 大野洋子從來就不曾存在過!!

Zita所言, 這事背後是有段小插曲的....簡單去說, 在開始時, 翻譯的人一見到Ono, 便沒留意去考慮長音短音的因素, 錯將小野譯成大野B (

結論?我們指的大野洋子其實是小野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