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part of the articles as well as pictures and movie clips on this blog may be reproduced in whole or in part, or stored in a retrieval system,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mechanical, photocopy, recording, or otherwise, without the written permission of the writer.
7.30.2008
7.27.2008
發現了$ CASHDOLLAR $(Cooloo's music DVD review)
樂評
這是一張COUNTRY 風格之歌手兼結它手REDD VOLKAERT於德洲AUSTIN的演出DVD. 而為我帶來驚喜的卻是STEEL 結它手CINDY CASHDOLLAR其高能量演出直剌穿畫面投放開來...UNBELIEVABLE.
其實很少聽STEEL GUITAR(包括LAP STYLE STEEL 及PEDAL STEEL)的音樂, 我們這些彈結它族群時常誇說如何單靠推線震音技巧甚至即可成功模仿PEDAL STEEL或是SLIDE的結它腔, 結它手的TRICK BAG裡頭, 就裝了大量待用的相關LICKS!
不過, 從這個演出來看, CINDY完全將彈結它的比下去, 雖然, 她時而轉換LAP STEEL, 在不同MOOD之歌曲下, 彈奏出的總是切題, 絕不同於隨手把一堆LICKS硬生地擠在一起.
之後, 我看過她的網頁, 果然發現她真的來頭不少, 亦曾跟很多歌手合作(Rod Stewart,Van Morrison, Bob Dylan....), 且出版了多套有關STEEL GUITAR的教材... CINDY 說最多人愛問她的是究竟她的真實姓名是什麼? "Well, Cindy Cashdollar is my real name."
7.25.2008
7.23.2008
Cooloo's book review(July) on "Understanding DADGAD for fingerstyle guitar by Doug Young"
書評
It's not just another book that's full of chord charts to show you where to find chord tones on a DADGAD tuned guitar, or a collection of tunes in tab without much explanation of hows and whys.
Although there's little background info about the writer can be found on the pages of the book, Doug tries his best to lead the readers step by step through the journey of the exploring of guitar playing in DADGAD tuning.
The book is in an easy to understand format and provides readers enough experiments to get used to chord formation and voicings,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ings, different scales fingerings and double-stops patterns and many more like tricks and improvisation tools. Doug also shares thoughts on how to convert standard tuning to DADGAD in the way of thinking.
I have never read such an informative book on this topic before, but, it will be even better to include more signature DADGAD pieces (or excerpt) by those masters.
When the time I finished reading the first two chapters, I got the illusion of DADGAD's far more easier to grasp than the standard tuning. Or didn't I ?
Highly recommended.
7.21.2008
MY COLLECTION OF INTERESTING PEOPLE {Steven Kwok}
STEVEN KWOK- 我第一次接觸他時, 他出現在我的結他班上, 那時他仍未升上中學. N個年頭之後, 坐在面前的他說,"如果, 安排上沒有變動的話...今年年底我將會再回港參與 FIR樂隊的巡迴演出工作."
當初隻身來到台灣時, 還只不過是個製作助理罷了. 現在我的名片上,印著的是音樂事業有限公司的"製作人/編曲", 當然會有所感觸.
近年自己學到比較多的是關於如何以TEAM WORK角度看工作; 重視專業上之堅持. 處身創作人的角色時, 便不應隨便說妥協; 如果我以製作人身份處理工作, 我則會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那幅大圖畫.
編曲即是怎樣去包裝好一首歌. 我相信"無歌不可編!", 不過, 有些歌有著較大之可塑空間.
編曲也有個人風格可言, 因為, 每人畢竟各有自己的口味; 品味; 習慣等......就如港式奶茶特色是茶較為濃, 台式的卻是茶少奶多, : D
擁有風格絕對不壞, 但突破亦為重要. 可不要純粹為著突破而突破.
我覺得編曲人可主要分成兩大陣營, 一是彈琴的, 另一群便是那些彈結它的. 他們自己喜歡常用之音色手法, 在不知不覺間呈現出來, 慢慢地便形成了個人風格.
對我有極大影響的結他手有CARLOS SANTANNA以及STEVE MORSE. 前者使我明白情感可以比技巧來得更震憾; 後者則給予我在彈奏時處理半音上之啓發! 我會讓自己多聽不同樂手或不同類型的音樂.
自懂得彈結它起, 十多年來, 我沒有一天不曾彈奏過它.
雖然當初自己毅然決定放下在香港所擁有的, ......跑到台灣, 結果是, 很多要爭取的事物都成功地爭取到了. 然而感觸的是一些事物的失去, 或許, 稱它們為"付出"吧.
7.18.2008
7.15.2008
Miss Diana
Years ago I met Diana when I was practising Wing Chun style of martial art. She was one of those senior students and also a big fan of the late Bruce Lee.
After the gone of the legendry master,she started to make DIY memorials as gifts for friends like greeting card with Bruce's picture on it. I still can find one in my drawer but not her lost contact. Or, I can share my movie "Tribute to Bruce Lee"(produced by my friend, Toto) with her.(to watch, simply search "toto3281" on youtube account)
7.11.2008
Eric 七月份影評:文雀
時間:六月二十二日,晚上九時,電影「文雀」完場的一刻
地點:紅磡UA黃埔戲院二院
人物:戲院約三成的觀眾(包括我)
▵當電影完結,片尾的字幕徐徐上升,影院的燈光慢慢亮起,而我正在觀看幕後人員的名單,其他觀眾也開始離場,忽然觀眾中傳來大叫一聲。
觀眾甲:回水呀!
–完–
* * * * * * * *
觀看過電影「文雀」後,接觸到不少影評關於這部電影,而這些影評都是給予很高的評價。而在網絡上的討論區,評價都是非常極端。先談談正面的評價,專業的影評給予激烈的讚賞,他們的用詞都用上「充分利用」「反映出」「透過」「表達」等詞語,內容全都用上技術上的詞語。相反坊間討論區的負面評價用上的都是感覺上的詞語,例如「沈悶」「無聊」「沒有內容」等。
看到這個情況再細心想想,便明白他們之間的分歧。一方面有人著重電影的技術,另一面有人只著重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我看過一些討論區他們兩方面的人互相攻擊,有說別人不懂得藝術,也有說別人扮高深,其實我覺得電影或藝術都應該著重這兩方面,喜歡看電影的人用自已的感覺去感受電影有何不可,喜歡電影技術的人欣賞電影工作者的技巧,真是扮高深的舉動嗎?電影或藝術不正是透過技術去令別人感受他們的作品,當然有人著重理智,也會有人著重感情,我們何不利用自己的觀點去令別人明白之餘,再開放自己去理解別人的觀點呢?
我覺得藝術沒有分對錯,當你細心聆聽別人的意見,你便發覺同一件事可以有好多的看法,從中會有不少的得益。所以我覺得我們盡力表達自已的意見之餘,也應耐心聆聽別人的意見,如果你不認同或感受不到,就把它放到一旁,可能有一天你會認同或感受到。
COOLOO 回應:剛剛昨天看了"文雀",它是一個充塞著符號的簡單故事.
地點:紅磡UA黃埔戲院二院
人物:戲院約三成的觀眾(包括我)
▵當電影完結,片尾的字幕徐徐上升,影院的燈光慢慢亮起,而我正在觀看幕後人員的名單,其他觀眾也開始離場,忽然觀眾中傳來大叫一聲。
觀眾甲:回水呀!
–完–
* * * * * * * *
觀看過電影「文雀」後,接觸到不少影評關於這部電影,而這些影評都是給予很高的評價。而在網絡上的討論區,評價都是非常極端。先談談正面的評價,專業的影評給予激烈的讚賞,他們的用詞都用上「充分利用」「反映出」「透過」「表達」等詞語,內容全都用上技術上的詞語。相反坊間討論區的負面評價用上的都是感覺上的詞語,例如「沈悶」「無聊」「沒有內容」等。
看到這個情況再細心想想,便明白他們之間的分歧。一方面有人著重電影的技術,另一面有人只著重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我看過一些討論區他們兩方面的人互相攻擊,有說別人不懂得藝術,也有說別人扮高深,其實我覺得電影或藝術都應該著重這兩方面,喜歡看電影的人用自已的感覺去感受電影有何不可,喜歡電影技術的人欣賞電影工作者的技巧,真是扮高深的舉動嗎?電影或藝術不正是透過技術去令別人感受他們的作品,當然有人著重理智,也會有人著重感情,我們何不利用自己的觀點去令別人明白之餘,再開放自己去理解別人的觀點呢?
我覺得藝術沒有分對錯,當你細心聆聽別人的意見,你便發覺同一件事可以有好多的看法,從中會有不少的得益。所以我覺得我們盡力表達自已的意見之餘,也應耐心聆聽別人的意見,如果你不認同或感受不到,就把它放到一旁,可能有一天你會認同或感受到。
COOLOO 回應:剛剛昨天看了"文雀",它是一個充塞著符號的簡單故事.
7.03.2008
> < Flush
THANK YOU FOR WATCHING
About the background music: I wrote it and gave it a title "Preview"
7.02.2008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