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3.2008

“Joker” , “L” 和 “夜神月”(ERIC 八月份影評)

當我讀編劇班時,說明主角的性格要立體,最基本的是要有共性和個性。但自從在一些日本漫畫發現這種現象開始改變,現在更開始在電影中也發現。

共性代表一般人對某一種人所理解的特性,例如 : 警察,消防員,聰明,愚蠢等一些比較概括的特性。個性代表角色的個人特點,例如 : 對牛奶敏感,怕魚,從不用手錶等,理論上個性愈多,人物性格愈立體。在漫畫“死亡筆記”中的兩位主角,L和夜神月都是有共性而個性比較少的例子,L喜歡吃甜食只可說是年輕人的共性,再者此特性對故事並未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曾經和朋友討論過此問題,發現這種設定源自電子遊戲,特意在個性上留白,讓玩家用第一身去參與,加上角色設定的共性,例如軍人,流氓或勇者等,你可以馬上投入角色,明白自己應該做一個英勇的軍人,壞事做盡的流氓或拯救世界的勇者等。

事實上“死亡筆記”的成功,代表這種手法是可行,再加上電影Batman : The Dark Knight 裡的Joker獲得的高度評價,證明不但在漫畫上可行,連電影也可行。雖然在電影Batman : The Dark Knight 裡飾演JokerHeath Ledger的演出十分出色,但他只是出色地表演Joker的共性 : 瘋狂,聰明和變態等共性。至於Joker的個性,所佔的篇幅真的不多。

這種設計在一些鬥智的電影裡是可行,但相信其它類型的電影是比較難用上,因為電影上的意料之外,往往取決於人的個性,正如完美罪犯的夜神月和Joker真的很難說服我們去接受他們的失敗,他們的完美在於缺乏個性。所以電影Batman : The Dark Knight Joker性格心理的描寫是很不足夠,比較起十多年前 Batman ReturnsCatwoman 的心理和性格描寫Batman Returns表現得細緻得多。

但有一點要特別提出的是Batman : The Dark Knight裡每當Joker出場都會有一種高音的“絲絲”聲,這種音效對Joker的角色有如虎添翼的感覺。

沒有留言: